“絲綢之路”申遺6周年,首次發布“絲路文化遺產年報”
在“絲綢之路”申遺成功6周年之際,《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年報》這一立足于收集和匯總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相關信息的報告于6月19日
在中國絲綢博物館
首次發布。該年報回顧了2019年全球絲綢之路文化遺產領域最有意義的重大事件,并對過去一年的考古發現、陳列展覽、學術研究以及遺產相關的文化事件等四大板塊,推出各自的 “十大”榜單。
2014年6月22日,由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共同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行的世界遺產委員會第38次會上成功入選聯合國科教文組織(UNESCO)的“世界遺產名錄”。2019年6月21日,依托于中國絲綢博物館的國際絲綢之路與跨文化交流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Intercultural Dialogue on the Silk Roads, IIDOS,以下簡稱“絲路中心”)正式成立。
“絲路中心”的任務就是要在UNESCO的支持下來設計和開展工作。這其中的工作之一,就是每年要發布《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年報》。
《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年報》2019
《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年報》于今年6月19日首次發布。該年報回顧了2019年全球絲綢之路文化遺產領域最有意義的重大事件,邀請來自9個國家的31位文化遺產領域的專家組成國際評審團隊,對過去一年的考古發現、陳列展覽、學術研究以及遺產相關的文化事件等四大板塊,推出各自的 “十大”榜單。
談及編輯和發布《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年報》的目的,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年報》主編趙豐表示,“由于絲綢之路上民族、宗教、語言、文化等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人們很難一下了解這一領域所發生的事件,所以覺得應該有一個平臺來收集和匯總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相關信息,并進行梳理、總結和發布,使得這一領域的同行們有機會增加相互了解和交流。”
由于絲綢之路有點無邊無際,年報明確了一個時間和空間邊界。絲綢之路時間,是指從斯基泰到大航海之前的絲綢之路,大約的年代是在公元前10世紀到公元17世紀,大約的空間是以東亞和地中海之間通過亞、歐、非相關地域的交通線路,包括北方草原路線、沙漠綠洲路線和海上路線等。
沙特阿拉伯塞林港遺址考古發掘
首次發布的《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年報》評選出的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十大”考古發現包括:沙特阿拉伯的塞林港遺址、阿富汗的梅斯·艾娜克遺址、中國的黑山嶺綠松石采礦遺址群、孟加拉的毗訶羅普爾古城遺址、吉爾吉斯斯坦的科拉斯納亞·瑞??ㄟz址、烏茲別克斯坦的明鐵佩遺址、蒙古的高勒毛都2號墓地、俄羅斯的德維察斯基泰墓地、中國的吐谷渾王族慕容智墓、中國“南海I號”沉船。
它們是從世界范圍內梳理出來的100余項重要考古發現中推薦出來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世界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歷史景觀。從時代來看,入圍的考古發現和最終的“十大”考古成果從史前時期、青銅時代、宋元時期,橫跨了很長的歷史跨度。從地域來看,既包括了中國的中原地區,也包括了歐亞腹地,向西延展到黑海之濱、紅海沿岸和地中海世界。
據《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年報》考古板塊首席專家、國家文物局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姜波介紹,這些重要的考古發現基本上都分布在古代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文明交流線路上,既有傳統的絲綢之路,也有草原絲綢之路、絲綢之路西南道,以及海上絲綢之路。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同一處遺址上可以看到古代世界多種文明因素并存的狀況,古代文明世界共生、交流、對話的歷史景觀對于當代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評選出的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十大”學術著作包括:吉田豊《三件吐魯番伯孜克里克摩尼文粟特語文書》、許笛 《敦煌石窟和全球教育:哲學、精神、科學與審美》、Ball Warwick 《阿富汗考古遺址手冊:修訂版》、李零 《波斯筆記》、魏志江 《歐亞區域史研究與絲綢之路:濱下武志先生執教中山大學十周年紀念文集》等。
中國絲綢博物館的“絲路歲月:大時代下的小故事”展廳現場
該板塊首席專家、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榮新江介紹:這些絲綢之路學術著作中,既有陸路絲綢之路,也有海上絲綢之路;既有物質文化方面,也有精神文化方面,可以說是琳瑯滿目,各個方面都涵蓋。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書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既有像《絲綢之路:人民、文化、景觀》的集大成著作,也有像《波斯筆記》的個案研究等優秀著作。
(來源:節選自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