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絲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波:當好“絲路”新使者 講好絲綢新故事
千年前,絲綢之路的聲聲駝鈴將財富與美麗帶往全世界。千年后,乘著“一帶一路”的東風,中國的絲綢產業蓄勢待發,將智慧與文明傳揚世界。
作為我國從事絲綢業務最悠久的企業之一,中國中絲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波表示,絲綢是中國名片,具有悠久的歷史。中國中絲集團將著力實施“抓兩端、創品牌、絲綢+”新戰略,積極打造絲綢主業體系,提高絲綢附加值,講好中國故事,當好“絲路”新使者。
中國中絲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波接受采訪。新華網發
育新機開新局 “311”體系夯實絲綢主業內涵
絲綢是中國古老的產業,也是“一帶一路”的文化符號。從絲綢之路開始至今,絲綢連接了中國與外國的經濟、政治、文化交流,延續了古人與今人延綿不斷的文化傳承。
中國中絲集團作為我國以絲綢為主業的央企以及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力量,王波表示,中國中絲集團夯實絲綢主業內涵,著力打造“311”絲綢主業體系(“3”指高端絲綢原料基地、交易平臺、品牌成品;兩個“1”分別指“絲綢+”、文化傳媒業務)。
具體來講,縱向則通過做優做精絲綢傳統業務,夯實主業根基,提升產品附加值和利潤率;橫向以絲綢文化為核心載體,選取2個主要方向與相關產業進行連接、融合。
“‘311’絲綢主業體系是中國中絲集團謀求發展所面臨的關鍵點。”王波表示,中國中絲集團將抓住一輪行業整合的機遇,做大規模做強品牌,借助新技術,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完善“絲綢+”業務鏈條 創新成果碩果盈枝
數據顯示,我國繭絲綢生產規模全球領先,蠶繭和生絲的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80%以上,生絲和綢緞出口分別占全球貿易總量的90%和50%以上,但存在品牌知名度低、生產工藝落后的問題,部分企業無力進行新技術、新產品研發和自主品牌建設。
在王波看來,簡單走老路難以支撐中國中絲集團生存發展,未來必須依靠體制機制創新,并深入推進集團內部業務協同,才能獲取市場競爭優勢。
為此,中國中絲集團通過深入挖掘、充分利用繭絲綢新材料屬性、新功能屬性,與相關產業進行連接、融合,開辟紡織纖維之外新業態、新模式、新市場,在蠶桑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絲綢+醫藥+科技+消費”等創新業務方面取得突破,拓展絲綢主業的增量空間。如通過“絲綢+科技”模式,研發蠶桑資源在醫藥健康、生物材料等領域的應用。
王波表示,中國中絲集團將持續推動絲綢業務與地產、文化、工藝、輕工等業務板塊深度協同與融合,探索有效益的絲綢創新業務。“目前中國中絲集團‘絲綢+’創新業務已實現落地,與保利發展或保利置業等兄弟單位合作陸續在廣東、山東、江西、湖北、廣西等地布局建設絲綢小鎮,多個重要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
煥發新活力 讓中國絲綢走向世界、享譽世界
當前,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面對新的機遇與挑戰,中國中絲集團在“十四五”期間將如何高起點、高質量謀劃新的發展藍圖?
王波表示,中國中絲集團將以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為契機,推進集團整體“雙百改革”,并適時引入保利集團內外部戰略投資者及其資源,實現從單一國有體制到股權多元化改革,以市場化機制激發集團活力、動力。
“集團也將加快推動中國蠶絲綢緞進出口公司、中國絲綢服裝進出口有限公司等中國中絲集團子公司的混改步伐,鼓勵其他商貿類子公司主動改、大膽改,進一步激發子企業內生動力,以市場化體制機制做強做優絲綢主業。”王波說。
絲綢具有“一帶一路”建設的文化元素、歷史基因,是實現沿線國家“民心相通”的最佳紐帶之一。
王波表示,作為入選“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的唯一絲綢品牌,中國中絲集團將充分利用央企和繭絲綢產業的獨特優勢,推動絲綢等傳統文化傳播,講好中國故事,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育新機開新局,為綠色發展、鄉村振興和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貢獻更大力量。
來源:新華網客戶端 中國中絲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波:當好“絲路”新使者 講好絲綢新故事